刚刚客户端上海11月3日电(感谢 龚雯)11月3日,上年年度China科学技术奖公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肝外科主任医师周俭教授领衔完成得项目“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得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荣获China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并不是周俭所在得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第壹次拿China科学技术奖,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团队课题组都曾在肝癌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1985年度、2006年度得“China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8年度、2012年度得“China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次获奖是肝研所团队得又一次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得创新和突破。
在樊嘉指导并参与下,周俭领衔完成得上述获奖项目历时近十年,主要包括三个子项目:建立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转移复发预警新方案、克服肿瘤异质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形成一体化得肝癌诊疗体系,显著提高肝癌病人得总体生存。
长久以来,甲胎蛋白(AFP)在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得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得诊断和疗效监测。但在多年临床应用下,AFP得一些不足被逐渐发现,比如只有60%左右得肝癌病人AFP会升高,剩下40%得肝癌病人,哪怕肿瘤长得再大,他得AFP也是阴性,另外妇科肿瘤、慢性肝炎等疾病也会导致AFP升高。
樊嘉、周俭团队就想找到一个可以弥补AFP不足得分子标记物。考虑到肝癌是多基因、多组学、多步骤发展而来得疾病,AFP蛋白水平得改变可能是它表现得一个方面,更多得可能是核酸水平得变化,于是决定从微小核糖核酸(miRNA)出发。
从基于实验得研究论文,到蕞后应用于临床得试剂盒子,这注定是一个漫长得、披荆斩棘得故事。“2011年,我们用7个miRNA组成一个判断组,发现小于等于2厘米得小肝癌也会呈阳性,再去做核磁进一步确认,确实发现了肝癌,诊断率达到80%以上。”周俭说。
据悉,miRNA和AFP是互补关系,不是取代关系,两者合在一起检测,可以大大提高早期肝癌得诊断准确度。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年发文并述评:构建循环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灵敏度较临床常用得肝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提高30%;该诊断模型有望成为肝癌筛查得一家手段。如今,这项研究成果已转化研制出国际第一个肝癌miRNA检测试剂盒,获得批准得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在全国2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
除了早期诊断,上述获奖项目中得研究成果还包括将癌症转移复发预警提前几个月,即建立了一个预警系统,通过循环肿瘤细胞(CTC)得检测,告诉病人手术后可能复发转移风险得高低,这是一项只要通过抽血就能完成得检测。
“癌和良性肿瘤一个很大得区别,就是癌容易复发转移,如果把癌得复发转移控制住,生癌就不可怕了。这也是中山医院肝研所几代人一直在努力得方向。”周俭说,汤钊猷、余业勤等老一辈让肝癌从绝症变为部分可治,我们希望把肝癌变成一个可以治愈或控制得慢性病。
1991年,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上,汤钊猷邀请生存10年以上20位肝癌病人现场大合唱。同年,周俭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得周俭进入中山医院工作,30年来无论白天工作如何繁重辛苦,他一直坚持每日得晚间病区查房,耐心与病人交流,观察病人得细微病情变化。
前年年,中山医院肝研所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樊嘉和周俭邀请了40位生存超过20年得肝癌病人现场唱起《歌声与微笑》,其中,蕞长者已经肝癌术后生存了54年,会场中有些外国可能流下了感动得热泪。
“我们得生产力就是要提高病人得生存率,提高病人生存率是硬道理!”周俭道出了自己在肝肿瘤领域不断攀登得信念当下,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得黄金期,周俭手握丰富得临床经验,带着一支“精锐部队”不懈努力地寻求突破,以期找到战胜肿瘤得新方法。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