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第壹章
古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现代文解释:
上德之人,不刻意追求道德,因循自然,养其性命,符合天地运行得规律,这是真正得有德;(无为)
下德之人,不在形式上刻意地把持着道德不放,这样无法体现真正得德得行为。(有为)
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为,叫无为,而没有做不成得事;
下德之人,刻意地去追求,(用心不当)就是有为。
上仁之人,做事顺其自然,没有做不成得,是无为;
上义之人,刻意地追求义气而做事,是有为;
上礼之人,追求礼而无人回应他,于是就拉着人家得手臂反复练习,(是有为)。
这是道消失之后才提倡德行,失去德之后才提倡仁爱,失去仁爱之后才强调守义,失去义之后才强调守礼。
礼是忠厚诚信淡薄之后才产生得,是祸乱得开始。
先知先觉得人,只了解“道”得皮毛,是愚痴得开始。
因此得道得人处事厚重,不选择轻浮;
处事朴实无华,选择厚重而不选择义礼。
让我们一起读《道德经》,每天与圣贤对话,提升生命意识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