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书《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影印本落户药大
夏枯草、人参、灵芝,炮制雄黄……昨天上午,被称为“无价之宝”的明代传奇医书《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影印本捐赠仪式在中国药科大学举行,图书收藏人王聘贤的后人、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王方矩教授来到药大,亲手将这套被誉为“清明上河图”的国宝医书影印本赠予药大。
彩绘典籍 比《本草纲目》祖本还早两年绘成
据了解,《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是存世孤本,共十四卷,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内府写彩绘稿本,是我国国内现存古代彩绘本草中比较完整的一部传世典籍,其真本现存于我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中。
据药大中药学院马世平教授介绍,该书分作金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十部,共载药957种,但其中“果部”缺失,尚存的共十三卷。书中有1128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罕见的219幅炮制图。
“据考证,这本书成书于1591年,从时间上看比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祖本金陵初刊本(1593)还早了2年。”
湮没400年 古代中药炮制真实情景清晰可见
马世平教授告诉记者,该书在文献、艺术、建筑等方面均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在中医药炮制方法上,该书集了明代以前的炮制方法,真实再现了当时药物采集、炮制的过程,如精选、火制、水制、切制、炒等。”
据了解,该书距今已有400多年,图画为何依旧如此艳丽呢?“这本书是宫廷画师用矿物颜料作画的,所以至今保存清晰,色彩鲜艳。”马世平教授说。他还告诉记者,与以前的本草书籍相比,该书还比较“接地气”,“以前的本草书里是没有人物画的,但这本书绘制了药农采集炮制药材的场景。”
“不仅如此,它在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比如书中绘画的人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衣着、容貌、神态,还可以看到一些家具、建筑等,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因此被誉为医术版的‘清明上河图’。”马世平教授解释道。
身世曲折 原有图书收藏人用生命护古籍
记者了解到,这部古籍能保存至今,还经历了不少曲折。它是怎么来的呢?“我外公是名医生,据家里人回忆,当时我外公突然贴出告示要提高诊金为赎回一本书,但至于向谁买的,至今无法知晓。”该书收藏人王聘贤的后人、加拿圭尔夫大学王方矩教授告诉记者。
据王方矩教授介绍,该书是由其外公收藏后捐赠于国家,但在“文革”期间该书被外借,追回时已伤痕累累,损坏严重。“后来修复后移交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保存。”
王方矩教授还告诉记者,其外公王聘贤特别珍视《补遗雷公炮制便览》。“1939年期间,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当时为了躲避飞机,外公没拿走家里的任何东西,却带着这套书离开家。”“这套书是比世人公认的本草典籍《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还要全的,因为之前的本草要么以文字书写,要么是绘画,但这套书是集其大成,图文并茂。”王方矩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