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工作几年后觉得遇到瓶颈,也有些倦怠,想着与其了无生趣的日复一日重复安稳得让人心慌的生活,还不如去做什么;正所谓不破不立。。。
确实也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与反复考虑,最后决定---去留学。
觉得,最辛苦的不是工作努力本身,而是没有目标,一旦目标确定,只一步步有条不紊,乃至按部就班的准备,最后总能如愿。
以前工作的时候不是很喜欢旅行,看到别人说“所谓旅行就是从自己厌倦的地方跑到别人住厌倦的地方”深以为然,只想去越远越好的地方。。。几次以后,除了最初的一点点兴奋,每次旅行过后都会很累,对摆拍的旅行照片也兴味索然。。。
不过,在欧洲转了一小圈,美国前后去过几次,也去过一些邻国后,突然觉得神州大地有大美,而很多地方我都没有去过,很想去看看。相信万物皆有定时,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吧~
近几年出了很多质量很高的人文类纪录片(有的是以前出的,但是那时候不怎么喜欢看这类),对国内许多地方有了更多去体验的兴趣。
有一个很奇怪的体验,就是出国的时候觉得世界很小,回来后,突然觉得世界很大。。。因为太多耳熟能详的地名,实际上却又是那么的陌生。
比较喜欢没有攻略和计划的出游。想怎样就怎样,不喜欢匆忙打卡,当然,要控制好预算 ;)
目前的粗略计划是要去云、贵、川。。。对我来讲真是遥远而又神秘。
虽然变化随时都可能发生。
其实是从上海开始的,主要是上海博物馆,很喜欢,不过暂时没有想记录的感觉。
真正的第一站,应该是苏州。在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时间简直完美!
开贴的初衷是想尝试一下跟陌生人分享经历的体验,顺便记录下自己某一阶段的生活。毕竟,现在懒得能不说话就不说话了,经常话说到一半觉得没啥说的必要就不想说了。
打算每一篇都要一个名字,看能坚持几次,嘿嘿。。。
《迟到间隔年之一-------春风三十里,伴我到吴中》
不知道是不是别人也会这样,就是从小听到诸如江南、塞外、长安、敦煌、玉门关、昆仑等一些地名的时候,都有一些莫名的触动,后来想,那或许是一种民族文化基因类的东西,甚至不需要读书识字就能唤起的情感反应~
刚好人在上海,天渐转暖,春色渐盛,觉得不出去走走简直辜负好春光;
曾经在杭州生活过一年,又在北京工作生活,苏州,以前觉得离的很近,却到现在还没有去过。。。
在东京逛六义园时,中文介绍把它跟拙政园相提,在京都的时候喜欢闲逛那些寺院庭院,那时特别强烈的感觉想回来看看苏州园林;
在北京逛过故宫、颐和园等带园子的,觉得有些望,反正我期待中经典的中国园林不是那个样子,大概它们也不是原本的样子。
絮絮叨叨
闲话不多说,上海到苏州高铁半个小时不到,比从家到虹桥站还快。
苏州博物馆新馆,听说是华裔建筑大师贝律铭先生的封山之作,很是向往,对建筑要超过馆藏;
果然一派江南气象?
风雅吴中,看博物馆入口处的介绍文字,觉得自己很美文化啊;这样的辞藻,感受一下:“自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文人的集体记忆中,苏州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位置。这不仅是因为苏州市山川钜丽、风土清嘉的江南奥壤;声名文物、群彦汪洋的人文渊薮;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繁华都会;更为具体而感官的则是麋鹿姑苏的吊古幽情、才子佳人的风流佳话、闲隐君子的雅人深致,乃至衣服屋宇的穷极华靡、饮食器皿的备求工巧。。。”
苏州建筑的每一扇窗子都是为了美
明式书斋陈设,这样雅致的环境,真是享受!
容易打错别字实在让人汗颜~
看到长着胡子的观音菩萨,想起在上博看到很年轻的太上老君雕像。 人接受的教化,真的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