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有其既定的步骤,不仅非 城下之盟 ,反而是根据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现状,为了增强国内金融机构内生发展能力作出的主动选择。
中美贸易摩擦正酣之际,中国宣布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并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一时间有阴谋论者认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而笔者却认为,恰恰相反,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有其既定的步骤,不仅非 城下之盟 ,反而是根据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现状,为了增强国内金融机构内生发展能力作出的主动选择。
以银行业为例,来自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突破250万亿元,达到252万亿元。仅就资产规模来说,已经位居世界首位,超过欧洲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是排第三位的美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的两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如果在二十年前还是一叶小舟的话,现在已经成长为巨型航空母舰。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本,如果金融是一艘航母的话,实体经济就是水。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中国企业 走出去 步伐也更快,金融的发展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需要在大江大海里航行。简而言之,就是已经发展壮大的中国金融业,也有 走出去 的强烈冲动。而国际交往中,讲究对等原则,如果我国金融机构 走出去 ,想要在海外获得更大的投资便利,我们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开放。
也有人会质疑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诚意和决心,认为在落实时会打折扣。而我觉得这种担心的出现,其实是因为不了解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深层次原因。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是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过去几年,中国的金融业在同业、资管、表外业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 创新 ,很多都是为了规避监管所做的套利。结果就是巨量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 僵尸企业 等低效领域或者在金融机构之间 空转 套利,不仅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还蕴含金融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要进行轰轰烈烈的 三三四十 大规模打击金融乱象之原因。
当然,我们中国人还有一个传统,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总是会找一个别人家的 好孩子 作为对比的样本。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在整治违规金融机构的同时,确也有必要找一个学习的对象。反观外资银行近年来在国内的表现,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业务发展都较为稳健,也未出现严重的风险事件,可谓银行业中的 好孩子 。
因此,在中国金融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竞争大舞台的路上,也非常有必要引入更多的 鲶鱼 ,进而促进其自身的规范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纵观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也不难发现,中国的银行业从21世纪初的 技术性破产 ,走到今天的世界前列,当初这些外资 老师们 的贡献功不可没。
国有银行改制时引进外资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一直以来,外资行获得暴利,国有资产被 贱卖 的争论就不曾停止过。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最为基本的常识,有人会做亏本的生意吗?外资入股不仅带来了资本,还进而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理应获得回报。而且在我国银行的股东结构中,国资占比仍最大,随着蛋糕的做大,国有股东也获得了更大收益。
现在还有一种担心是,放开持股比例限制,外资或能完全控制中国的银行业,是否会对中国银行业造成冲击,中国的监管部门能否从容应对?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的大型金融机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不少自己还处于危机中自顾不暇,短期看来对外扩张欲望并不强烈。这就意味着,即使放开,也不会出现外资大规模蜂拥而入的情况。
其次,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也是有序的,无论是我们的承诺,还是实际施行,都是给予外资 国民待遇 而不是 超国民待遇 。这就意味着,外资入股中国金融机构或者设立独资金融机构,均需要和中国资本一样,满足一定的监管要求和准入门槛,开展业务及监管标准也和国内现有的金融机构一致。当下,恰逢金融开启严监管模式,中资金融机构均需稳健前行,外资行更不可能恣意而为。
至于中国银行业自身竞争力的问题,更加不必担忧。正如前文所述,中国金融业已发展为航母,无论是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都排在世界前列。在全球前10大银行的排行榜上,中国的银行就有4家,在全球的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中,中国的银行也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占比最多的。
从监管的角度来说,中国也正在进行监管架构的改革。在即将形成的金稳委和 一行两会 框架下,统一监管能力持续提升。此次金融开放遵循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程度并重,重视防范金融风险的原则。即是说,中国的监管部门既可以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国民待遇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又有信心防范好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