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文化的修身之道从未过时
4月,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千年孟府中,两棵明朝种植的流苏树如雪盛开,来自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学者会聚一堂,以“孟子学的当代意义”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这也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刘静窗文存》的首发座谈会。
3年前,旅居海外、出生于上海的音乐家刘念劬携一部沉甸甸的书稿来到上海古籍出版社,这部由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刘述先,协同两位胞弟刘任先、刘震先编纂,由刘念劬主编的书稿,乃是他们的父亲刘静窗的遗稿。
刘静窗何许人也?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坦陈,不惟普通读者不知道,即便是研究近现代哲学史、思想史的专家也不甚了解,唯一的信息来源可能就是上世纪80年代其长子刘述先辑编并在台北出版的《熊十力与刘静窗论学书简》。
刘静窗(1913—1962)出生于江西文化重镇庐陵,生长于上海,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博览中西学问,中年精研佛儒,师从华严座主应慈法师,绍华严宗法脉,并从蒋维乔、丁福保、范古农诸居士学习,晚年与独居上海的现代新儒家开宗大师熊十力往来论学,结下了深挚友谊。他中学时期即关心国事,“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担当北大游行队伍旗手,1949年应粟裕将军邀请出任华东军政工业部秘书处总文书主任、联合部委办总召集人等职,后因病去职,在上海家中静养。刘静窗学贯中西,沟通科哲,其学深入儒佛二家堂奥,又极具时代意识,其与熊十力和长子刘述先的论学书简,对于中西学问的短长、时代的困境和思考,表现出的修养和识见,读来令人惊叹。其随笔感悟极富时代的敏感和预见,其诗文和书法蕴藉深厚、气韵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