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崛起和欧洲的崛起,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伴随着集权的过程。欧洲在17、18世纪都经历了一个“开明专制”时期,就是世俗王权不断加强权力,增强对全国的控制力;日本明治维新同样建立了“开明专制”,明治建立了集权,废藩置县,其集权程度、对全国的控制能力,远超之前藩主林立的幕府时代。
幕府时代日本是封建而不集权,藩主对自己的辖地拥有强有力的控制,且藩主并非将军任命。
近代以前的欧洲,也同样是国王与各大封建贵族并立,国王只是最大的封建主和贵族而已。
相反,中国早在秦始皇时代就成了行政管理上“近代化”的国家,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方官员全部由任命,且不能世袭。
正是由于中国在行政管理上领先欧洲日本几千年,所以中国在通讯手段极为落后的古代,就能够拥有广袤的幅员。若不是管理能力的先进,根本不可能维持这么庞大的一个帝国,且大多数时候都能保持统一。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集权程度却开始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出现了诸多新兴的经济力量(近代化企业、自治团体等)、各种新的挑战(外国的经济渗透、文化渗透等),而古老的统治经验根本无力应对,特别是在应对挑战无力之后,权威逐渐下降,最后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趋于崩溃。
相反,欧洲各国和日本在近代之前都是“封建”而不“集权”,在工业革命到来时,都开始加强集权,集权的过程本质上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因为新兴经济力量要求更加一体化的国内市场,自然要求强有力的权威和消除地方行政壁垒。因此,欧洲和日本的集权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步进行。再加上,日本本身是单一民族国家,北海道长期被作为殖民地,并且在明治维新后,岛上的阿依努人被快速同化,最终形成强有力的近代民族国家。
清朝灭亡之后,中国仁人志士都认识到中国与日本、欧洲的差别,最根本的是中国一盘散沙,软弱无力,说白了就是权威不够强。因此,从北洋到南京国民,均追求建立真正统一的国家、强大的,但是都没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