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本地资讯 » 正文

明朝大臣为什么敢和皇帝对着干,而清朝的大臣却只能称奴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25 01:18:29    作者:微世推-李亚楠    浏览次数:175
导读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似乎明朝大臣都很有气节,换句话说就是不怕死,敢于向皇上死谏。看过《万历十五年》的都知道,书中的海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抬着棺材上谏书,被史家称为“批逆鳞”。那为什么明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似乎明朝大臣都很有气节,换句话说就是不怕死,敢于向皇上死谏。看过《万历十五年》的都知道,书中的海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抬着棺材上谏书,被史家称为“批逆鳞”。那为什么明朝大臣都这么有骨气呢?


明太祖画像


第一,到了明朝,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明朝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和标准,可以说明朝士人都是受程朱理学的教育长大的。程朱理学以下两点对士人的气节影响很大。士人由于受到理学忠孝信义的教化,就有一种“正义在我”的自信,敢于同掌权者对抗。强调人的社会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化士人应该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甚至于为国捐躯、为民请命。使他们有强烈的气节,可以为国家、为心中正确的主张舍身成仁。


第二,明朝内阁制的特点,使大臣受到尊重,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也从一个小顾问到达了明朝中后期相当于宰相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所以明朝才有“文官治天下”的说法。整个文官集团为根本利益的文官们地位得到提升的时候,这些大臣哪怕就是顶撞了皇帝,皇帝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有时候甚至被气的只能在宫里自己偷偷跺脚不出来见他们。


内阁颇有民主化因素。英宗以后形成的首辅制度,由首辅做最后决定。就票拟进行商讨时,各殿大学士皆可参与意见,不仅减低了独相时期宰相的独裁机会,也放宽了对各级官僚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讨论氛围。


第三,朱元璋设立了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专门用于监察和地方百官,这个群体的总人数长期保持在200人左右,为历朝之最。朱元璋在祖制中明确规定,言官“舍身以诤”,不惜批逆鳞、捋虎须!言官要轮流值日,发现不合理的就要“直谏”,“勿有所顾避”;不分军队百姓、不论制度还是官员,“皆得言之”。



第四,明代舆论控制权的独立性,经过儒学教化的明朝官员,对于眼前的富贵大多是蔑视的,他们更重视的是名声,是史书对自己的褒贬。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杨慎。不重眼前之利,重视青史留名。皇帝也是人,也在乎名声,怕被丑化。所以有些时候面对大臣的劝谏,就要能忍则忍,表现出一副大度,广开言路的态度。


而清朝的话,一个文字狱就搞的百官跟只鸡一样了,哪还有几个有骨气的。当然不是说没有,比如说于成龙,曾国潘,可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汉官还是多于满官。清朝皇上说啥都是对的,就是权威,不允许大臣来反驳。所以清朝大臣是不敢跟代表道统权威的皇帝争辩的,自然也就自称为奴才了。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文/微世推-李亚楠)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微世推-李亚楠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