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小时中,你会使用多少物品?它们带给你什么感受?无印良品专门做了一个展览来帮你回答这些问题。
如果你这两个月去无印良品在上海环贸广场的门店,会在这家门店的收银台后面看到这个展览。20平米的空间按照左右分成了黑夜和白天,连体柜绕墙一周,按照一天24小时,摆上每个人在同一时刻最有可能接触到的物品:早上7:00是毛巾和牙刷,到了10点则是通勤装和文件袋……
8月11日至9月25日,无印良品会在上海环贸广场门店的3楼,举办名为“24小时的生活感知”的展览。床单、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依次摆放在以时间为线索的展台上。
手指划过每件物品,对应墙壁上的显示屏就会演示相应的波纹画面——物品材质的不同决定了波长的大小。“人们通常以为光滑材质的阻力才最小,其实恰恰相反。”无印良品上海环贸店的店员说,假如来到展厅的消费者抚摸了光滑的牙刷柄和有些粗糙的棉麻衣服后,诧异于它们产生的波长与预想的相反,他就负责对这些疑问做出解释。
手指触摸到展台上的物品,对应墙壁上的显示屏就会演示相应的波纹画面。
无印良品希望从更多角度诠释商品,“商品放在店铺的时候,大家总会首先注意到这个好贵、那个便宜,但是放在展厅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考虑这些问题,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场所去看的角度就会不一样。”良品计画(无印良品的母公司)生活杂货部企画设计室总监大友聪说,无印良品围绕自己的品牌理念开发了很多自有材质,比如把羊毛和棉按不同比例混纺后形成的新纺织物,或者用别的公司不需要的废弃脚材制造的家具,这些选材本身体现了无印良品倡导的生活理念,但很少有人可以只通过零售店感知到这一点。
大友聪是无印良品生活杂货事业部的总监,同时也是这项“24小时生活展”的策展人。为了放大商品的触感——这种感觉通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除了用波纹做视觉化表达,他的团队还请到一位艺术家将其转化成为听觉——展览中使用的音乐其实就来自对不同材质对应波长的编辑。
这些体验除了能让你像大友聪说的那样看到商品的不同层面,还很适合发朋友圈不是吗?
你可能很少在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看到无印良品的广告,也没见过它请什么明星代言,但它的自我营销其实并不少。
在中国市场,无印良品通过展览营销自己的时间已有3年之久。“24小时的生活感知”之前,它曾企划过“民族的布”、“收纳展”、“染·日常色”等10多场不同主题的展览。当然,所有展览使用的素材都来自无印良品的商品或设计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