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成都5月9日电 (记者王明峰)四川省7日发布“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灾区经济发展报告,10年来,汶川地震39个重灾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一系列数据指标,直观呈现灾区发展成效。
10年前的“5·12”汶川地震,给灾区及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2008年,10个极重灾县(市、区)经济遭受重创。
在和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大力支持、倾情支援下,四川统筹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
10年来,灾区上下稳中求进追赶发展。2017年,39个国定重灾县GDP达到6829.7亿元,总量是2008年的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39个重灾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8年的21.7∶45.0∶33.3调整为2017年的13.2∶45.9∶40.9。
人均GDP大幅提升。2017年,39个重灾县人均GDP达到42188元,是2008年的3倍,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4.5%。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灾后恢复重建以来,在各项政策引导支持下,灾区财政收入的基础更加坚实,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39个重灾县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1.0亿元,是2008年的4.3倍。
与此同时,灾区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优化城镇布局,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2017年末,39个重灾县常住人口1618.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8%。
10年来,四川省委和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灾后恢复重建、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多项民生工程,加强基本生活保障,切实解决就业、上学、看病问题,灾区人民收入不断提升;结合脱贫攻坚政策,大力支持灾区群众建立专业合作社,通过统筹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聚焦发展物流、商贸、金融、信息和服务外包业等,拓宽群众就业渠道。
2017年,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70元,是2008年的2.9倍;39个重灾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0元,是2008年的3.1倍。
《 》( 2018年05月10日 01 版) (责编:王吉全)
好政策帮找好工作 据教育部消息,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毕业人数达到历史新高,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各级人社部门有哪些促就业政策?各地如何吸引人才?目前就业市场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破解?本报记者采访相关负责人,梳理促就业相关政策。【详细】成都 搭好创业大舞台|上海 营造引才强磁场人脑疾病 电脑诊断 人工智能应用在神经疾病预防、诊疗、预后和康复等阶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未来将在神经疾病医疗领域带来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通过运用大数据智慧,以及对人脑经验(临床顶级专家的技术和经验)的高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有望解决人脑难以解决的疾病死角,人脑疾病电脑诊断将成现实。【详细】
九价宫颈癌疫苗要来了!接种前这些问题要弄明白|首款国产数字PET进入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