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再过几天,第33个教师节即将来临。在申城,在我们身边,有无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他们扎根一线,勤勉耕耘,温暖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耕耘者之歌”专栏报道,聚焦几位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优秀教师,讲述他们的教书育人故事,感受他们的师德师魂。
图说:郑时龄教授多次被评为同济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同济大学供图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今年6月,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一位老者走上讲台,借用梁启超的名言为全体毕业生立志,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
建筑泰斗 却称小辈为”老师“
身为建筑界泰斗级人物,76岁的郑时龄依然谦逊地称呼年龄小几辈的年轻人为“老师”,开头必称“您”,言毕必说“谢谢”。他经常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作为一名科学家,我能为研究的学科做些什么贡献;作为一名教师,我能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给这片养育我的土地奉献什么样的回报。”
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资深会员、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郑时龄曾经和现在的“抬头”很多,但他最重视的身份还是同济大学教师。作为教学名师,他至今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这在国内建筑院校中可谓凤毛麟角。从教30多年,他已培养超过110名博士和硕士。最让他自豪的是:“我在1981年作为硕士研究生毕业,那时候建筑系1978和1979两届硕士生总共才9个人,今天我们有将近400名研究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