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是人的一生开始进入世界的大喜事,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按照传统礼俗,生育子女称为“添喜”;婴儿降生,女婿须前往岳父母家通报,称为“报喜”。报喜的方式因地域不同,略有差异。浙江地区报喜时,生男孩用红纸包毛笔一支,生女孩则附花手帕一条。也有分别送公鸡或母鸡的。陕西渭南地区是带酒一壶,上拴红绳为生男,拴红绸为生女。有的地方则带伞去岳父家,伞放在中堂桌上为生男,置于大门背后为生女。另外,大多数地区报喜时要送上煮熟并染成红色的鸡蛋,生男蛋为单数,生女蛋为双数。而岳父母收下“喜蛋”后还要加倍送还,女婿再将这些返回的“喜蛋”分送亲友。
第二节 洗三朝
出生三天最重要的礼俗,是会集亲友替婴儿洗身,叫作“洗三朝”,亦称“洗三”。其用意在于洗净秽污,使其洁白入世,另也可增长小儿胆量,增进小儿健康。这一礼俗唐代即已盛行,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更有具体记载,且一直流行至今。
据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京兆》 记载,北京地区“洗三”的当天,必请接生婆到家,酒食款待,然后由家人在产房外厅供上碧霞元君、催生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等13位神祗。产妇炕头则供“床公床母”像,以点心或油糕为供品。上香叩头后,便将用槐条、艾叶熬过的水倒入铜盆摆上炕,旁边放凉水一碗和染上红色的各种果品(如花生、枣、栗子、桂圆及鸡蛋等)一盘,还有一个盘子盛肥皂、矾、胭脂、糖、白布、秤权和锁等。这时家人亲友按长幼依次往盆中添凉水、果品和铜钱,名曰“添盆”。添盆时接生婆在旁唱祝词,如添水,唱“长流水,聪明伶俐”;如扔果,唱“早儿立子”、“桂元桂元,连中三元”等。添盆毕,由接生婆洗小儿。小儿哭,称为“响盆”。洗时还边洗边念祝词:“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随后,点着艾叶球儿,用生姜片作托,象征性地在婴儿脑门上灸一下,再将肚脐处敷以烧过的明矾末。梳头打扮时也有祝词:“三梳子,两拢子,长大戴个红顶子(指做官);左描眉,右打鬓,寻个媳妇(或女婿)准回衬。”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表达祝愿的礼俗。如用鸡蛋滚婴儿脸,谓“一生无险”;用葱打三下,谓“聪明伶俐”;拿秤权和锁比划几下,谓“秤权虽小压千斤”,“长大后头紧、脚紧、手紧”。还要把婴儿放在茶盘上,以准备好的金银锞子、首饰等往婴儿身上掖,谓“左掖金,右掖银,花不了赏下人。”最后焚化神祇牌位,洗三仪式方告结束。洗三过程中的祝词,虽然带有封建色彩,但基本表达的还是希望婴儿将来有所作为的意愿。
第三节 做满月
婴儿出生后一月,要为其举行庆贺礼,称为“做满月”。做满月起源较早,《魏书·汲固传》中即有“满月”的记载,唐高宗也曾因其子满月而“赐酺〔pu葡,聚众饮酒〕三日”。做满月必须设祭享祀神祖,举办酒筵宴请亲友,其酒称为“满月酒”。还要向邻舍分送喜面及其他食品。这一天,亲朋来贺必带礼物。俗谚云:“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外婆)家的铺盖搬将来。”其帽子或鞋还要饰以寿星、狗头、虎头等图样。除衣物外,还有送食品、小车、摇篮及长命线等礼物的。
做满月的礼俗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为婴儿剃“满月头”。其仪式严肃而隆重,但各地对执剪者要求不一。浙江绍兴是请剃头师傅剪发,剪前先将一把嚼碎的茶叶抹到小儿头上,说是日后不生疮,长出的黑发如茶树般浓密。剃头时,小儿由祖父或亲友中有福分的抱在怀里。抱小儿者脚下须踩着用红布或红纸包着的葱、芸豆、斧子,待剃发毕由小儿父亲将葱、芸种入地中,取聪、运、福之意。另葱芸生命力极其旺盛,亦寓意小儿可健康成长。满月头发型,一般是在头顶留一小圆圈头发,其余剃光;也有的在脑后留一小块铜钱大的头发不剃,称“孝顺毛”。落下的胎发不能随便处置,杭州习惯挂在堂屋高处,有的挂在床檐正中。落发后,还要设案祭神,给小儿穿戴一新,抱其走街串户,叫“兜喜神圈”。《东京梦华录》中叫“移窠〔ke棵〕”。这样做的用意在于使小儿见世面。
第四节 命名
幼儿出生三个月或满月百日后,要由父亲命名,并十分郑重地举行命名仪式。据《礼记·内则》记载,命名当天,全家男女都要早早起来,沐浴更衣,准备饮食。母亲抱婴儿出房后,父亲执着婴儿右手为其命名。然后将孩子交给保姆,保姆把名告诉诸妇诸母。再告诉管家,由管家告诉其他男人。接着,详细记下孩子诞生于某年某月某日,并转告闾史(闾里小官吏)。闾史将孩子姓名及出生日期书写两份,一份存于闾府,一份则上交州府收藏。命名的仪式表示家族及社会增加了一位新的成员。从此,幼儿便有了自己的称号。
至于所命之名,最初常体现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如天寿、天威、天泽等。后来多在名中含有长辈的祝愿,如祥子、福子、如意等。通常男子用名多为福、禄、寿、喜,富、贵、财、康,德、才、仁、文,士、杰、世、光等。女子用名则有一首《女子起名歌》很具代表性:“凤莲巧女俊,媛娟娇妹嫤〔ji 紧〕。玉兰桂花香,玲珊瑞珠珍。芙蓉莉芝萍,鸾凤春秋清。双姬娥妍娣,英芳芬翠芹。素梅淑慧敏,秀华惠月琴。彩霞云景红,美丽昭君贞。”此外,一般男孩子命名还要排辈分,即同辈堂兄弟的名字都要嵌一个相同的字,这样就可使其长幼次序一目了然。
第五节 抓周
到了幼儿周岁,父母为了预测其将来的志向及爱好,则有“抓周”的礼俗。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记载,孩子满周岁时,为其沐浴、打扮,换上新衣服。然后在幼儿面前放置弓箭、纸笔、食品、珍宝、玩具等,若是女孩还要加上刀尺、针线。大人不加任何诱导,看幼儿抓取什么东西,以此预测其将来的贪廉愚智和兴趣爱好。当时称此项礼俗为“试儿”,《东京梦华录》中则叫“试晬〔zui醉〕”。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二回记有贾宝玉抓周的情况。宝玉周岁时,“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其父贾政气得说他将来必为酒色之徒。抓周试儿并无科学道理,实为一种迷信礼俗,但在古代却被视为“小儿之盛礼”(《东京梦华录》卷五),广为流行。
第六节 家教
在中国古代,小孩童年全靠父母对其进行家庭教育。《礼记·内则》对于教子就有很具体的要求,但教子内容主要限于生活和礼仪方面,后来则逐步加入了文化知识的传授。宋代司马光曾制定了《居家杂仪》,其中规定:儿子初生时,如果要为他请乳母,必须选择品行端正、温文谨慎的良家妇女,否则会对孩子的品行产生不良影响。儿子能吃饭时,鼓励他自己动手,并教他如何用右手拿筷子。儿子能说话以后,教他自己的姓名及唱喏〔re 惹〕等;稍懂点事儿,就给他讲恭敬长上的道理;发现他不辨尊卑长幼,说话没大没小,就立刻加以训斥,不要纵容。六岁时,教他数数和方位名称。 七岁,教他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的规则,并让他开始读《孝经》、《论语》。七岁以下的孩子统称为孺子,早睡晚起,饮食无时,都是允许的。八岁以后,就不能随随便便了,出门入户,即席吃饭,必须懂得谦让长者;并由父母教他读《尚书》。九岁,读《春秋》及诸史,父母要耐心给他讲解,使他通晓其中的“义理”。十岁以后,才可以外出投师,并允许在外面住宿。
家教的内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家庭存在差异,但尊敬长上的礼法教育则是共同的,且日趋严格。徐珂撰《清稗类钞·教育类》载:“八旗之家庭教育于礼法最严”,子弟早晚都要给长辈请安,而且“皆侍立,命之坐,不敢坐;所命,耸听不敢怠;不命之退,不敢退”。如在路上遇到前辈兄长,则“拱手立于旁”,等待长上过去后才可行走。这种循规蹈矩的教育,有压抑儿童个性的消极面,但如不分贵贱对所有的长者都尊重,则也有其合理因素。《清稗类钞》记载,以诗书画三绝著称的郑板桥训诫其子,对佃户也“必须待之以礼”,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第七节 拜师
按《礼记·内则》规定,儿童十岁时出门拜师求学,不论是进私塾,还是入庠〔xiang详〕序等学府,都要行拜师礼。先秦时期,初次拜见老师是以“束脩”(即十条干肉)作为礼物,并举行相应的拜见礼节,以表达敬意。后来,儿童求学的年龄大多提前到七八岁,给老师的见面礼也不再限于干肉,但拜师的仪式则一直延续下来,只不过根据儿童家庭的地位及经济状况不同,仪式之繁简有所差异而已。
古代的官宦家庭虽然在家教阶段即给儿童传授了一些文化知识,但是真正意义的学业还是从正式拜师开始的。第一位老师对于儿童承担着启蒙的责任,习惯上称为蒙师。拜见蒙师的仪式又称发蒙礼,历来受到重视,一般都较为隆重。在江浙一带,发蒙礼必选择吉日举行。是日要在中堂上摆列发蒙学童外婆家送的发菜、汤圆、猪肝、小鲤鱼等十味,分盛十碗,叫“十魁”,请蒙师的老学生前来与蒙童共食。食毕,发蒙学童即于红毡毯上向蒙师行跪拜礼。然后,蒙师手把手地教蒙童执笔描写已印好的“上大人”三字,写毕,蒙师在这三个字上加圈表示肯定,蒙童再行跪拜礼示谢,并且呈上钱物等拜师的礼物,以表恭敬。之后设宴款待蒙师,宴毕再按照礼节送蒙师出堂。蒙师离开后,蒙童还要在家长的带领下,拜见长辈亲友,接受长辈馈赠的“发蒙钱”,外婆家所送的状元片、福寿糕等要分发给同学,所送纸做的魁星和状元则由蒙童收留。至此,整个发蒙礼才算结束。
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之老师的尊敬,是的优良传统之一。 古代许多家训、家诫中都强调要尊敬老师,视师如父,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甚至过去还有“不敬先生,天诛地灭”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