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建筑装饰 » 正文

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05 10:18:18    作者:微世推-实习陈东旭    浏览次数:253

摘要

总结各国的抗震经验,技术和制度缺一不可,唯有双管齐下,房屋才能在大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威胁时,从容不迫地为生命保驾护航。

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作者:蒋丰

地震灾害学业内人士常说:“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相关资料显示,地震中人员伤亡总数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水灾、海啸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


从汶川地震到鲁甸地震,倒塌的大量房屋都是乡镇农村自建的住房,这些房子很少考虑到抗震设计,有些还是颇为古老的砖瓦房,甚至土木房。尤其是土木房的夯土墙壁,本身就容易因为膨胀收缩而开裂,在抗震上就是战五渣。


而日本地震频发,一般的小地震,老百姓早已习以为常,即使是2011年3月11日的9级大地震,居然也没有房子被震倒,房屋真正成为人们安全坚固的壁垒。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不仅台风一年要“光顾”10多次,有感地震每年更是超过1500次。接踵而至的各种灾害,锻炼着日本人的灵敏神经。为了在晃悠悠的岛国土地上,让房子最大限度为民众提供庇护,日本绞尽了脑汁。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大地震,房屋倒塌12万间,死亡14万8000多人,损失惨重。史称“关东大地震”。而发生灾害时,倒塌的房子成了“夺命利器”。大地震后,日本痛定思痛,要求建造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


此外,为了预知地震,让民众提前撤离,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先后实施了8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然而,40年心血耗尽,地震预报最终被证明毫无希望。日本又回到了加强建筑安全性的老路上。


真正的大革新发生在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之后。这次强震对日本阪神经济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害,6500余人死亡,30万人无家可归。同年,日本颁布了强制性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明确规定建筑必须能抵抗7级以上的强震,不允许任何建筑成为“楼脆脆”。


1995年之后,日本新建筑均严格按照标准修建,老建筑也按照评估体系加固。经过10多年的努力,日本的房屋在地震中变得异常“坚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但被震毁的房屋屈指可数。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报告显示,被毁的1.3万座房屋中,95%以上是被海啸摧毁的,因地震自身而坍塌的房屋少之又少。


而且,地震过去一年多后,人们还能惊讶地看到灾区的很多中高层建筑物完好地屹立着,不少屋子虽然被澎湃的海浪冲出很远,但没有散架,完好地漂泊在海面上。《纽约时报》称:“日本严格的建筑规范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如果地震发生在其他人口密集的国家,或许已经有数万人在地震中遇难。”


那么,这种“高强度抗震房”是如何炼成的呢?现在看来,日本有着理念、技术和严格执行三件“法宝”。


根据日本《建筑基准法》的规定,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抗震报告书》。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抗震级别低于7级,工程就根本不需要向建筑管理部门申报。


发生地震时建筑物的安全性也被划分生命平安、财产安全、维持性能三个方面。日本要求建筑物在发生小地震时,既要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又要维持建筑物可继续使用的功能。发生中型地震时要维护生命与财产安全。而对于罕见的大地震,则只考虑保证生命平安。


有了好的理念,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日本建筑物的抗震方法是让地震发生的破坏力不直接作用于建筑,从而防止建筑物受损。详细来说,就是把搀杂多层铁板的积层橡胶和减振器组作为抗震层,然后把房屋建在抗震层上,从而提升其抗震功能。日本第一栋采用这种方法的建筑于1983年问世,历史并不长,但因抗震功能杰出,很快在日本各地普及。


日本近年来还研究出地基设水槽、滑动体基础、弹簧地基、房缠“绷带”等多种新方法,让建筑物的抗震功能不断提升。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建筑物抗震功能会有所下降。正因为这样,日本还非常留意给建筑物做定期“体检”,不断提高和完善建筑物的抗震功能。


此外,为了保证抗震措施落到实处,对于偷奸耍滑的人,日本可不是罚罚款、叫停工程那么简单。当事人将面临牢狱之灾!2005年11月,日本一个耗资过百亿日元的高档小区“稻城大舞台”被列入“危楼”名单。根据调查,“稻城大舞台”虽然能抵御小地震,但碰到中等强度地震就会坍塌。这件事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最后开发商姐齿秀次被判处5年徒刑。而且日本还紧急对全国所有建筑实行抗震复查,此后半年内全国没有一项新工程获准开工。整个建筑业都为此受到连累,使其进一步加强了行业自律。


日本建筑物对抗地震的“好身板”就是这样练成的!


作者:蒋丰


其他防震安全措施

门框与门之间的变形空间:地震时即使门框变形,人们也能打开门逃生。


▲门框空隙变形示意

电梯防震感应控制:当监测到先行到达的地震纵波,电梯防震感应立即启动,正在行驶的轿厢将停在就近的楼层,并开门停止运行。


▲电梯防震感应控制


全预制的关键:强节点

除了采用高大上的减震技术,预制结构本身的节点也是关键,只有做好了“强节点”连接,才能保证装配建筑抗震性能不低于现浇。



▲预制柱柱头钢筋


法国也有丰富的抗震经验。


法国在建筑抗震方面不仅设计标准严格,而且建筑监督有力,同时也受到保险制度的强力制约。按照法国的相关规定,所有中等及以上震区的新建筑物都必须考虑抗震需要。


一、设计标准严格

法国以前有专门的抗震设计规范,现在使用欧洲抗震设计规范,该规范对抗震设计做了具体规定。例如,对于砌体结构,必须在墙与墙、墙与板交界处设置圈梁,并保持梁梁之间的连续性。


就抗震设计来说,当建筑物处在需要进行抗震设计的地区时,出于保护自身生命财产等方面的考虑,私人业主愿意接受造价稍高的抗震设计;如果业主是国家,那就更应严格执行抗震设计标准。法国防震减灾、防灾减灾的设防标准较高,基本烈度高达8~9度,医院、校舍、商场等人员密集建筑的设防标准更高。


二、建筑监督有力

与中国一样,法国也有专门的地震研究中心(AFPS),提供最新信息、研究成果和技术支援。但是,在抗震建设方面,法国建筑物的质量是由建筑行业本身的机制来保证的。


法国防震减灾和防灾减灾是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同时负责的。其环保部门是个管理地质、矿产、国土、气象、地震等的综合部门,是大部制产物。这些部门实行董事会管理制度,具有独立的投资预算权、行政监管权和依法起诉权,其他行政部门无权干涉。


监理公司服务于业主,根据业主需要对建筑各方面实施监理,如设计、施工是否符合规范,以及施工安全等。


法国1978年出台的《斯比那塔法》规定,如下情况的建筑必须有监理公司参与:高于2.8米的建筑、公共建筑、结构特殊建筑、震区的某些建筑。就这样,业主方管监理方,监理方管设计方和施工方。一旦发生事故,施工、设计、监理各方均有责任,不会出现“踢皮球”现象。


三、法定保险制约

除了严格监管外,法国的建筑设计还受保险制约。公开资料显示,在法国,地震保险是法定保险,公民必须购买。在运作模式上,地震保险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是以保证为主的。


法国的业主一般都会为私人住宅购买保险,保险公司会根据房屋设计是否经由正规设计所,是否考虑抗震设计等确定保价和承保范围。


除了业主买保险外,所有参与建设的单位(包括设计院、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监理公司等)都要购买两种保险:职业保险和10年质量保险。一旦出现问题,并且确定了责任人,造成的损失由责任人的保险公司承担绝大部分,而责任人除了赔偿金外,下一年的保险费会更高。


业主不会为了省几个造价钱而把房屋置于地震威胁之中,一旦房屋受损,业主今后将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保险费,显然得不偿失。


根据法国法律规定,承包单位必须向保险公司进行工程投保,保险费率是根据建筑物风险程度、承包单位声誉、质量检查深度等确定的。一般来说,承包单位要负担相当于工程总造价1.5%~4%的保险费。


在这种保险机制下,责任最终有人承担,建设参与人也都不会把质量当儿戏。


总结各国的抗震经验,技术和制度缺一不可,唯有双管齐下,房屋才能在大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威胁时,从容不迫地为生命保驾护航。

 
(文/微世推-实习陈东旭)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微世推-实习陈东旭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