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期的历史中,出现了很著名的一个时间,那就是十常侍之乱。当时大将军何进为了自己的利益,命令西北地区的军阀董卓进京。结果这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结果造成了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的局面。当时董卓决定废掉汉少帝刘辩,改拥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这就是汉献帝。那么,当时董卓为何要废掉皇帝,以至于各路诸侯联合讨伐?
大将军何进没有多少谋略,竟然想到利用外地军队来对付朝中的宦官。结果,把董卓请到了洛阳。董卓刚刚进入洛阳时,朝中刚刚经历了十常侍之乱,就在这个复杂局面之下,董卓带着军队进入了洛阳。其实起初,董卓只带了3000多军队。董卓自己也知道兵力不足以震慑朝臣,于是,董卓命令白天进城的部队,晚上悄悄出城,第二天再进一次成。这样来回几天,朝臣都感觉董卓带来了好几万军队,也就不敢造次了。
董卓进入洛阳之后,首先就表示自己要更换皇帝。也就是把汉少帝刘辩换下来,换谁呢?换陈留王刘协接班。董卓之所以要这么做,其实有多方面的考虑。第一,董卓在朝中的威望不足,董卓希望利用废立皇帝,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自己的权威。第二,汉少帝当时已经14岁了,过不了几年就会长大。而陈留王刘协才8岁,拥立年幼的陈留王,更符合董卓把持朝政的计划。
认真的说,当时无论是谁也没有想到汉朝会灭亡。董卓也只是一心要在权臣,其他朝臣也差不多。那么董卓为何会引发各路诸侯的讨伐呢?当然是其他诸侯也眼红了。董卓的军队军纪太差,进入洛阳以后,抢劫百姓、调戏妇女、挖坟掘墓等事情比比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路诸侯开始联合讨伐董卓。这里要说一点,三英战吕布是小说虚构的。至于董卓的大将华雄,那是孙坚斩杀的。
董卓从中原败退关中地区以后,东汉王朝的法统基本上就结束了。各路诸侯开始了混战,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北方地区,曹操也确立了自己在中原的地位。至于袁术、刘表等人,也是盘踞一方。2年以后,董卓被杀,汉献帝又成了李傕的傀儡。此时,曹操的文武集团已经基本成型,曹操集团的战略非常清晰。最终,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的优势地位。
董卓被杀以后,王允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一点书生气十足。那就是要把董卓的党羽斩尽杀绝,起初,董卓被杀以后,其党羽已经四散奔逃。如果此时进行安抚,大局可以安定下来。但王允命令追杀董卓党羽,李傕等人只能俱在一起造反,这就引发了长安之乱。如果当时措施得当的,那天下就不会是后来那个样子,至少不会连续战乱好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