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3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汉学家来到上海市普陀区华阳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与当地各色的文化活动团队相互学习与交流。
这些外国学者都是“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学员。“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是一个支持海外青年汉学家开展中国研究的全球性平台,旨在为各国中国学领域的青年人才,搭建与中国本土优秀学术、文化、教育机构、团体、企业和学者开展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和实质性帮助,通过他们推动各国学术机构与相应的中国研究机构和智库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实现双方交流互鉴,共同推进中国学研究的发展。
该计划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6期。2016年起,正式在上海设立研修基地。
今年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四地举办。在为期三周的上海研修班期间,29个国家的30位优秀青年汉学家,应邀来华参加研修,研修方向涉及中国历史、文学、语言、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而参观华阳街道正是这批青年学者这趟“中国深度游”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青年汉学家参观华阳街道
外国学者走进中国社区
9月8日下午,学员们刚刚结束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参观,尚未从对中国法制成就的赞赏中回过神来,就被华阳街道社区文化中心门口热烈的舞龙和腰鼓表演吸引了眼球。这场中国味十足的欢迎仪式令学员们颇为惊喜,然而接下来迎接他们的则更为精彩纷呈。
青年汉学家与华阳街道老年腰鼓队合影
学员们依次走进社区文化中心的一间间活动室,而每一间都别有洞天。在书画活动室里,热爱书法国画的老人们热心地教这些好奇的“老外”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出自己的中文名;老人们还慷慨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把一幅幅精致的书画作品铺满了地板,请外国友人在其中选出中意的作为礼物。
当学员们走进乒乓活动室,看见当地居民在球桌边挥汗如雨的场面,几位学员自告奋勇,愿与中国朋友们比试一番,证明自己对中国国球的擅长程度不亚于对中国社会的求知欲,这使球桌上的气氛更为紧张与令人兴奋,掌声与叫好不断从观众群中传出;而此时,隔壁老年模特队的成员正在认真地检查穿戴与妆容,待外国学者们鱼贯而入,身穿中式旗袍的她们立即随着音乐款款上前,任古典而华丽的中式优雅自她们眉梢眼角、足间腰际自然流露,而深受感染的外国学员们也不由地加入她们的行列,与诸位模特并肩同行。
白俄罗斯学者Katsiaryna Malyshava(智音)在书画活动室与当地居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