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码头至花城广场,全程十余公里,在沿江岸线上的五座桥梁中蜿蜒而行,并不能以倍数相乘这么简单了,走走停停,十个小时,我的行走,何止疯狂。
广州城靠珠江而建,这段路上的建筑,极能反映出广州城市的变迁,由西向东的延伸。过去的建筑非常明显的可以区分每个时期的广州,而经历了大干快上后,只要你细心,还是可以看得端倪。黄沙码头至海珠广场段的建筑群多以清未民初建筑为主,也是广州最先及延续最久繁华的老城样貌。
现时大力宣传的西关大宅、东山别苑为广州旧时代的主体建筑,这个我并不认同,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皆散落在广州旧城的偏外,这就印证了它们的存在,并不是当时的主流,当年的主流建筑应该是这样的小洋房、骑楼屋。而西关大宅、东山别苑也只能代表着当时的贾商和官僚们的生存空间。
此区间内现存的古建筑代表有:沙面使馆群、旧海关大楼(广州人俗称的大钟楼)、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强烈地显示了广州曾经的殖民色彩,原沙基惨案发生地的整段建筑,因为道路工程的需要而被拆除,实是可惜。
遗憾的是,此次发帖,才发现我从来没有拍摄过这些建筑物,以前没有,这次如是。
海珠广场到大沙头码头上的建筑,完全是一个个时代变迁的反映,从50年代旧广交会的苏式建筑,60年代的白云宾馆,70年代的华夏大楼,80年代的江湾大厦,按着年代次序,沿江而立,一字排开,各具风采,各显特色,整齐地展开着一幅历史的长卷。遗憾的是,我还是没有这些特定建筑物的图片,如有的朋友,可以代为补上。
广州的旧城,以珠江北岸人居而多,过去的南岸,曾是广州的主要工业区,沿岸也多为疍家人的安置区,因而,历史的留痕并不多见,最著名的大元帅府坐落在解放大桥的南岸,但随着地理已经改变,它现处的地方,你已再很难想象到当年的孙科是如何从府上的窗户上,跳船乔装出逃去的情形了。
文,似乎离题越扯越远了,其实,一路而行,我并没有忘记今天的徒游的目的。我以为,灯光节会是全城璀璨,所以,我选择了珠江横穿广州城中段的地带,静候着夜色的降临,好好看看珠江的夜色。
搬离闹区太久了,对珠江的夜,已有陌生,思绪万千。
@金色银杏叶子 2017-11-04 19:47:40
噢,明心是广州的。问好!
-----------------------------
说了好久去看灯光节了,不知道过了没有。我住在长隆附近,我儿子出生前一次都没去过。
评论 DukeCarson:接下来我将展开对灯光节的描述了,希望你看过之后,去与不去,再做决定吧,毕竟大老远的。
一盏香茶,一盘美点,一册小品,历经一天中白日里的最后时光。看似静态,却心情澎湃,过往的情爱,过往的对错,过往的纠缠,过往的相聚,过往的离别.......。浮现眼前,我相信,绝没有一对广州的恋人,能逃得过珠江漫步的命运。
天际由蓝变成了橙,由橙变成了灰,由灰变成了黑。
晚上六点,主办方宣称的灯光点亮开始了,但,除了海印桥上的灯光外,我没有看到更多的华彩。是时间不对?
六点、七点、八点、九点,我沿珠江边的绿道,在微暗的街灯下继续向着广州塔的方向,步步前行,宣传片塔上的灯光四射,一直没有出现。号称与法国里昂、 澳洲悉尼列为世界三大的灯光节,不会就是这个样子吧。
大沙头码头到广州大桥的区间,是广州新旧城的过渡,以广州大道为界,向东,便是广州现代化的新城了,原来散落的村落,曾是很多南下务工者的根据地,也为外来者广为熟知。
灯光节的主会场就设在新商贸中心:花城广场,一个为2010年亚运会特定而建的广州会客厅。
@夜魔环刚 2017-11-16 12:58:00
去了沙面,上下九,夜游珠江
-----------------------------
外地来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