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小林在读者群里转发了一条新闻:“一名小学生遭遇家暴,写信求助警察将妈妈带走。”
信的内容如下:警察叔叔,我是一名无助的小五年级小学生,我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我喜爱、妹妹,最讨厌的是妈妈,因为她总打我,在我写不好作业时,吃饭不好时,都使用殴打、暴打、打得我鼻子出血。
…….
不得不说,熊孩子很聪明,却不乏顽劣,妈妈冲动,却因为爱。
没想到这条消息,群里很少有人指责孩子,清一色地检讨自己当妈妈时的粗心与暴力。
A说:我生孩子时,正是我们经济困难时期,当时夫妻不具备带孩子的条件,只有把他送汇乡下奶奶家,三岁后接回上幼儿园,孩子身上既有放养的野性,又有对新环境的排斥与怯生。
自己花了很长时间与精力来调整他的生活习惯,虽然也因为一直缺失陪伴警告自己要有耐心,但看到邻居小孩一岁半可以背古诗、2岁可以数到100,礼貌又有教养,难免火大,教着教着就会吼、骂,甚至打,他不哭,瞪着一双眼瞅你,就更骂更打,现在孩子已读了初中,母子关系看起来正常,却也有淡淡的疏离感。
B是个女强人,她说女人一旦走到事业中心的位置,跟男人一样没有性别。除了越来越忙就是疲惫,不仅失去了和老公爱爱的兴致,连带孩子都失去了耐性,每天从清晨离家,晚上加班已成常态,回到家孩子都睡了,慢慢的她恐慌于女儿对她的陌生。
在一次争吵中,听到她口不择言地喊:“我不想要你这样的妈妈”到现在都记得那份心痛。
C和老公的关系并不好,难免将夫妻关系带到亲子关系中来,儿子自小是她一手带大的,从小见惯了她吃苦,也明白父亲不负责任,所以一直很乖,经常看母亲的脸色行事。
直到有一天发现儿子的日记,充满了对这个家的恨与无奈,才发觉自己强加了很多东西在孩子身上,后悔不已。
D也是一名职场女性,工作不忙,却也朝九晚五,白天是自己的母亲带孩子,都说婆媳关系不好相处,丈母娘和女婿也是一样,因为带孩子分歧,老妈和老公总吵架,她就打孩子来转移注意力,然后他们就会统一战线来对付她。
原来,比起上班,成年人的世界里带小孩子绝对是世上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你既不能简单粗暴,又不能有违家长的尊严与初心,即使是个异类,难免发生文明与野蛮的碰撞,也要有教育成功的欲望。
02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
为了生殖冲动?为了传宗接代?还是为了能有个人陪自己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每一个女人在做了母亲后,都不想做一个糟糕的母亲,尽力想给孩子很多爱,照顾他,让他每天开心,健康成长。
却在残酷职场的压力、夫妻关系的紧张、还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种焦灼状态下,慢慢地变成了自己也不想成为的那种妈妈。
记得电影《BAD MOMS》里的女主角说过一句话:“没有一个女人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妈妈。”
育儿书上说,小孩子为什么老是喜欢跟大人对着干,其实只是为确立自己的自主意识,而且每隔两年,都会来一次天翻地覆的叛逆。但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适应这份变化,我们通常在爱里随着孩子入校、陪写作业、青春期、叛逆、高考,衍生出轻微暴力与烦躁,加上传统育儿观念的愚昧无知,小孩子不打不成器。
现在很多人对于教育成功的定义,无非是孩子乖巧与学习好,只要孩子做到这两点,父母都被称之为成功。却不知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重复着童年,除了乖与学习,还有很多品质取之于父母,言传身教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就像董卿说的:“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家风才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与无声的力量,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03
终其一生,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妈妈?
1、 要懂得爱与被爱
良好的家庭关系要懂得尊重与平等,夫妻关系不正常、婆媳关系不睦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是非观与敌对情绪,现在大多独生子女在过多的爱里学会了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忌旁人眼光和感受意识,大多是家长造成的。
2、要保持情绪稳定
一个过于焦虑的主妇,注定是失败的。小孩子生病我们焦虑,学习不好焦虑,性格过于内向过于活泼焦虑,更焦虑自己不能给他创造最好的学区房......美国科学家梅迪纳教授说过:“在美国,对学业成就的最佳预测指标,就是家庭情绪的稳定性,尤其是妈妈的情绪。”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且不要随意将情绪转移的女性才是最伟大的。
3、学会自律
自律一直是成功的基石,同样起点的人生因为自律与否,所达到的距离是绝不相同的。
经常看到很多人不自律,却仍这样那要样的要求孩子,如果你想让孩子热爱阅读,你自己先认真读书,在优质的书籍里完成深层次的阅读,而不是一边自己回家躺在那儿玩游戏,一边吼孩子去学习;信息时代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崇尚知识,这样的家庭才能充满向上好的氛围。
4、热爱生活
这份热爱可以体现在精神世界里,一个活得充实、高雅的母亲,家庭一定是和谐温暖的,态度一定是积极健康的,这样才能保有心情愉快,积极进取。
虽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但很多人对于第一个孩子仍有这样那样的遗憾,那是因为初为人母时的年轻,没有耐性与经验,还有防不胜防的生活压力,对孩子都有过很多缺失。
小孩子是很脆弱的生物,在经常的缺失陪伴下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每当这时侯,舆论的口诛笔伐总会将其父母包围,生生陷入诘难。
很多真实的情况,外人难以说清,更不能妄下论断,唯有保证自己给予孩子更多正确的爱,而不是将遗憾寄托在再有一个孩子的希望上,那样不公平。
让我们记得《阿甘正传》的那句台词:‘过去我并不知道,但我注定做你妈妈,我只有尽我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