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中小学课外辅导的时候,有一天正好期中考试结束,小学几个孩子满脸愁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考好,担心父母惩罚。我顺便就问了一下这几个孩子,如果成绩没考好,父母会怎么惩罚他们。这几个孩子被父母惩罚的经历非常相似——罚站、罚跪、大骂甚至赶出家门。当我问他们被父母赶出家门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其中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很激动的说:“赶我走,我才觉得开心呢!”我很惊讶,就接着问:“你就不难过,不但心吗?”女孩说:“赶我走才好呢!不用写作业,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我才不难过,他们死了我也……”这个女孩说到最后的时候停住了,她完整的话应该是“他们死了我也不难过”。
听到这个小女孩的话,我不知道你作何感想,又能听出什么。但是我听到了她对父母深深的“怨恨”。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慢慢发现,很多小学较高年级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链接是断裂的,青春期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小学的孩子,之所以和父母情感断裂,核心原因就一点,父母眼中只有孩子的学习,除此之外,再也看不见孩子别的需求。
事实上,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主动切断了和孩子的情感链接。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三个我亲眼观察到的小故事:
故事一:尊重孩子的感受,很难吗?
这个故事是我在火车上看到的一个5岁男孩和妈妈的对话。
孩子(5岁):妈妈,这儿好美啊!(这时候,下午6点,孩子望着火车窗外夕阳下的秦岭山沟、溪水、树木、石头,眼神中充满了无限喜悦)
妈妈:啥都没有,有什么美的,盖个房子你住这儿?(以成人视角看待孩子的世界,忽略孩子的感受)
孩子:这儿有很多圆圆的石头,还有树、有水,你说对不,妈妈?(孩子通过解释,希望妈妈能认同自己的感受)
妈妈玩手机,不理孩子……
过了一小会儿,孩子突然说“妈妈,我有点累”。(其实,这是孩子换了一种方式在引起妈妈的关注和回应)
妈妈:刚上车,有什么累的?(继续否定孩子的感受)
故事二:到底是奶奶不懂事,还是孩子不懂事?
这是我在小区广场看到的一幕:2岁的孩子到处探索——一会抓抓土,一会捡树叶子,一会搬石头,他希望奶奶能陪着他做这些事,但奶奶站在原地不动。
孩子每发现一个新奇的东西都要转头朝奶奶大喊:“奶奶,奶奶,你看!”
奶奶只是简单的说:“好,我知道了!”
在这个过程中,奶奶遇见了一个熟人,然后和这个熟人聊天……孩子再怎么喊,奶奶都没有回应,然后孩子就跑到了奶奶身边,摇奶奶的腿。奶奶一直和熟人聊天,不理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歇斯底里的吼,而且使劲撕扯奶奶的裤子,奶奶有些生气了,嗔怪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没看见我和你奶奶(即熟人)聊天吗?”
奶奶实在无奈,就把孩子抱在怀里,但是她并没有停止和熟人的聊天,这个时候,孩子用手掰奶奶的脸,他想让奶奶看一下自己,但是奶奶还是无动于衷,最后孩子用手堵奶奶的嘴,依然无果,孩子就撕扯奶奶嘴,奶奶实在没办法了,才停止了和熟人的聊天,抱孩子离开,离开的时候还在嗔怪孩子不懂事。
故事三:一个“嗯”爸爸
这是我在小学门口观察到的,爸爸来接孩子放学,孩子当天值日打扫卫生,所以其他孩子都走完了孩子还没出来,爸爸就边玩手机边等孩子,孩子出校门后兴致勃勃的跑到爸爸面前,然后发生了下列对话。
孩子:爸爸,我今天在学校把作业都写完了?(孩子发出了渴望,希望获得爸爸的肯定和表扬)
爸爸:嗯!(低头玩手机,连看都没看一下女儿)
孩子很无趣,想了一会又说:“爸爸,我今天乖不乖?”(再一次发出渴望)
爸爸:嗯!
此时,我感觉孩子有股渴望被看见、被肯定的能量没有出来,而是转化成了羞愧,攻击自己。
又过了一阵子,孩子转移话题,想化解自己内心的羞愧:爸爸,晚上我们吃什么呀?
这个时候,孩子仅仅是希望爸爸能回应一下自己。可是,这一次,爸爸连“嗯”都没有说。
对于幼儿,我们都知道要及时关注孩子、回应孩子,但我们关注什么、又回应什么?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回应的也是孩子的感受。在幼儿园,如果一个孩子无端情绪低落,八成是被老师冷落了,对于幼儿,求关注是核心需求,只有ta的情绪、感受被看见、被理解、被回应,ta才能感受到爱。
温尼科特把人比作一个能量体,我们都知道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能量是守恒的。人的情绪情感就是一个人的能量,正向的情绪情感是正能量,负向的情绪情感就是负能量。正能量和负能量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孩子发出积极的渴望就是一个饱满的正能量,如果这个渴望被父母看见了、理解了、回应了,那么这个能量就会转化成爱滋养孩子,否则这股正能量不会消失,而是会转化成内疚、孤独、失望、委屈等负能量攻击孩子自己。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就断了。
对于幼儿来讲,看见和积极回应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