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左右,到达桂林市的临桂区六塘镇;下高速后,左转沿刚才来的高速反向走一公里便到达南边山钱村;来这里是为了看一座古桥,以前经过这里都没机会下来,今天终于有时间了
这座单孔石拱桥名叫双凤桥,该桥当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依桥前石碑描述:双凤桥全长70余米,分拱桥和梁桥两部分。其中拱桥长34.8米,单拱跨17.1米、拱高11.1米,桥面长9.35米、宽6.65米,东西两侧分设17级和18级石阶。梁桥长约45米,分东、西两段,桥面为大青石板铺设,犁咀形分水桥墩。双凤桥造型雄伟古朴,设计科学合理
据村民讲:双凤桥这次差点保不住,如果,当天不是将上游的堤坝挖开泄洪,这座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桂北“桥王”从此消失!
按道理,双凤桥如此强悍的泄洪能力,怎会抗衡不了这样的洪水;我认为:这主要是现在到处建水库,一到暴雨来临,集体放水,古人的设计当然就没有考虑这个因素了
洪水改道后,冲开的缺口
今天,按计划到湖南通道县看几座国保级的风雨桥;
早餐后,沿G321往龙胜方向走,过龙胜县城后,道路有点难走,前几天暴雨造成多处塌方和水毁路面,通过要十分小心,中午时分到达三江境
接着,转入G209往湖南通道方向走;几分钟后,见到前面车辆大排长龙,不能前进,一打听,两省交界处昨晚塌方,已经堵了十几个小时,而且从三江进入贵州的路也不通,好多车转到这边入贵州,造成车辆更多;见到这种情形,我调头几里路找一处阴凉的地方停车吃干粮慢慢等;运气不错,二小时后,看到湖南方向有好多车开过来,看来通了;过来的人说:现在只是单边放行;半小时后,我才上路,还是要排一小时左右才到塌方点
在路塘村西北村口,找到了这座景观十分好的风雨桥
观月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墩木廊风雨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1921年重修。1985年大修。2013年维修。桥长24.1米,面宽5.38米,南北横亘坪坦河支流梓坛河。一墩二台二孔,梭形桥墩,木伸臂梁。桥廊为四坡顶,两侧敞开。桥中部建攒尖顶亭,屋面六叠四层,下二层四坡,上二层六角,顶置复钵、宝瓶。两端方亭为三重檐歇山顶。白色檐口,小青瓦屋面,脊、檐角高翘。
多角度欣赏一下这座令人赏心悦目的风雨桥
离开路塘村,沿X083往西北方向走;几里路后,便到达中步村;中步村位于通道县陇城镇,辖8个村民小组,一个村级社区,辖区内有鼓楼5座,数座风雨桥并还有一座古桥已达3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文物保护全国2座桥之中的一座。
首先,来到中步村北,在路旁有一座国保单位的済众桥(又名中步头桥);中步头桥坪坦河风雨桥群的杰出代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跨式木廊风雨桥。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光绪二十年(1894)重建。1923年大修。2014年维修。桥长28米,面宽3.52米,南北横亘坪坦河支流梓坛河。单孔,石砌桥墩,伸臂式平梁,一层圆木出挑,支托桥面双层木梁。两头路基垒石,形成引桥;廊屋10间,两侧开通长直棂窗,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脊角高翘。北端有悬山顶桥亭,檐口重叠于桥廊屋顶之上
过门楼,走近中步二桥;
中步二桥俗称中步人畜分道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雨桥为单跨式木廊风雨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后毁于水;1921年重建,2014年维修。桥长14.2米,面宽5.35米,南北偏东横亘坪坦河支流梓坛河。桥的结构为单孔,石砌桥墩,伸臂式木梁;廊屋5间,两侧开通长直棂窗,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脊角高翘;桥廊辟有人行道和牲畜行道,中以木栅栏隔开;人行道宽4.01米,牲畜行道宽1.34米。
经过约半小时的窄县道行驶,终于转入宽阔的"侗族百里画廊"旅游大道;往西南行,还有四座国保风雨桥,时间关系,被迫放弃;往北通道县城方向,有二座国保风雨桥和十分有特色的"女神"村(坪坦村)
刚转上好路,一盆冷水泼下来,前面塌方,请择路而行;经向路边的小妹妹们打听,经旁边的小路可以绕过塌方重上正途,而且小道正好经过坪坦村.沿小路走一公里便到达坪坦村;
坪坦侗寨位于湖南省通道县坪坦乡,是该乡乡所在地。据传,宋以前这里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宋代时其石姓先祖因来这里拜祭大树为子求福,认为此地福祥,适合居住,故而建寨;坪坦河自南向北从村中穿过坪坦村,回龙桥和普济桥两座风雨桥横跨其上,河的两岸是一片开阔的水田旱地,一直延伸到居民楼脚下,一条村级公路与河岸西边相隔约几米距离,沿河而去。田坝四周是茂密的林木,与四周的山坡相接。两岸远处的山丘边,分散着大大小小的几个自然村落
当年坪坦寨是湘桂边界商道物资集散码头,山外的物资经船过洞庭湖、入沅水运到这里以后,改为挑夫运往桂北。由于坪坦村历史悠久和地理位置的特殊,在元、明时期坪坦村是南盐北输、北米南运的集散地,当年许多商贾落脚坪坦经商,因此村寨的古建筑较多,且表现出汉侗文化的包容与共存。村中现有萨坛1处(建于宋代)、鼓楼3座、风雨桥2座、寨门1扇、飞山宫2座、孔庙1座、南岳庙1座、城隍庙1座、李王庙遗址和雷祖庙遗址各1座、古水井4口。此外,还有古石板道1条等.......
河边的门楼码头
普济桥是坪坦村的代表性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拱木廊风雨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1914年维修。2014—2015年大修。桥长31.4米,面宽3.8米,东西横亘坪坦河;东西桥台石砌,伸臂梁构架,三层圆木叠压出挑,形成桥拱两肩,支托桥面木梁,净跨19.8米,这种形式的风雨桥的桥下净空较高,方便船只穿行;桥面廊屋11间,四坡顶,白色檐口,小青瓦屋面,脊角高翘。桥廊北面用板壁封实,南面齐腰板壁上施长直棂窗,板壁外刷白,美观轻盈疏透。
穿过古老的风雨桥后,有一个广场;广场东边有一座由一块块石头堆砌在一起,形成高两米多的石圆柱,顶部用小石子砌成一个个三角形,像个皇冠状围绕在一起;前面有块大理石的祭台,这就是萨岁坛;坛里放着炊具、银饰、针线等女性日常使用的物品。每逢初一、初十,村里人都要到坛前烧香敬茶。祭祀活动最盛大的要数新春祭萨了,全寨男女集合在萨坛边唱歌跳舞,祈求这位“老祖母”在新的一年里降福消灾。祭拜结束后,数百张板凳与饭桌汇聚在萨坛前面的广场上,坪坦村人将在这里举办百家宴,与“老祖母”共进餐饮.
在世俗社会,“女神”多数都是年轻貌美的代名词。而在坪坦村,女性一出生就被奉为“女神”,并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坪坦村对女性的包容和尊重贯穿一生,到了什么程度呢?村里人透露,女性到了婚嫁的年龄,甚至可以同时与几个小伙子联系,最终由女性来决定到底选择哪个.
半小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女神"寨;沿坪坦河北行,几里路后,最精彩的风雨桥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座可以单独申报国保单位的桥;
廻龙桥 原名龙皇桥,又称俗答花桥。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日村北,坪坦河风雨桥群的杰出代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墩木廊风雨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曾两度被水冲毁,均作复修。1931年重建,易木墩为石墩。1974、1984年维修。桥长63.01米,面宽3.86米,平面略成弧形,东西偏北横跨坪坦河。二墩二台三孔。梭形桥墩。东段一墩上以两层等分枕木悬臂梁支托桥面双层固端木梁;西段采用伸臂式木拱架承重桥体,桥拱净跨19.4米,外装饰白封板,桥底采用二种结构,世间少有。廊屋22间,穿斗抬梁式混合构架,重檐悬山顶。桥廊北面装修齐檐板壁,以御寒风侵袭;南面齐腰板壁上为通长直棂窗,便于欣赏风光;两边置长木板凳,供路人纳凉歇息。桥身矗立桥亭3座,均为三重密檐,下层四坡,中、上层六角,攒尖顶。顶置复钵、宝瓶。白色檐口,小青瓦屋面,廊屋脊角、亭檐角高翘。中亭南面悬匾,楷书“廻龙桥”三字;塔尖塑青鸟,能随风转动,鸟嘴含一簧片,迎风可鸣。各亭内设神龛,分祀文昌、关圣、土地。
快速参观完今天最重要的地方,已是七点有多,天色渐渐昏暗;离县城20km,如果是正常情况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听说前面有数处塌方,情况不明,加上这次带着家中的小LD,心里实在有点担心,这里虽然靠村,住的地方不便;只好赌一次,硬着头皮前行.
一路上,小心翼翼地经过几次塌方地,离县城还有几公里;这时不想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前面塌方封路,不能前行;外面的天开始有点模糊,四周无车无人,人开始恐惧了,怎么办呢?难道要退回二十公里的坪坦乡?天无绝人之路!这时,后面开来了一辆摩托车,赶紧拦下来,请教去县城的路,车上两位小伙子说:跟着他们走旁边的仅容一车通过的小路,好快就能到县城
经过这次惊吓,原本打算在凤凰县要去一处深山之地也取消了;晚上,有惊无险地到达目的地
十分享受 珍惜这餐饭
曾经住过的宾馆
---------------------- 第一集 -----------------------------
我也对少数民族风情很感兴趣,一个人去过两次贵州云南,相比之下我的旅行就是走马观花根本了解不到各个地方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