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微世推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闻头条 » 化工 » 正文

孩子成长必备“心理营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15 05:20:18    浏览次数:176
导读

“心理营养”是相对于物质营养来说的,是指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需求。如被接纳,被认可,被赞美,被尊重等。还包括不同年龄阶段,他们内心心理成长的规律。而这些隐性的元素,不同的个体在各个阶段被满

   “心理营养”是相对于物质营养来说的,是指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需求。如被接纳,被认可,被赞美,被尊重等。还包括不同年龄阶段,他们内心心理成长的规律。

    而这些隐性的元素,不同的个体在各个阶段被满足的情况不一,也就形成了迥然有别的个性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同性格。不同的性格处世,就形成了不同的命运,也就上演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据精神、心理、医学专家多方面的论证,人的健康成长,除来自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精神“营养”成分,这便是社会、人际、家庭,尤其是父母、老师等营造的无形"精神营养素"。它对人的健康和成长有着与物质营养素同样重要的作用。

专家认为,这种精神营养素是身体健康的首要因素,生活的质量与品位无不以心理、精神的健全、健康息息相关;它主要来自各方面的呵护、关照和爱。如人的童年,主要来自父母、亲人之爱;少年时代,则除以上关爱外,还有师长、社会氛围赋予的爱意和成长条件;青年时代,主要来自夫妻之爱、亲人、同事、朋友之爱;而进入中老年后,则主要来自夫妻、子女和整个社会生活、经济氛围、人际关系之爱,即各方面的帮助、矫正、信任、支持、鼓励、荣誉、友情、亲情、爱情等。

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小长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以上的精神"营养素",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失落、人性扭曲等情绪或行为的严重失衡,严重的还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当然,过多的溺爱与营养过剩一样,同样会起到危害身心健康的负面作用;不当的"矫正",欲速则不达,也会事与愿违,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正常、有益的精神营养素,还来自亲友、同事、朋友、领导的不断帮助、引导和教育,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导向。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约束,逐渐锻炼和形成健全的身体素质,坚强的毅力和人格、品质;过于依赖和无视心理、精神营养素都是错误的。

当然,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负面因素,以诉说、交流、疏导和提高自身素质等方式来宣泄生活中的不适感,以缓解矛盾心理和病态心理(如极端自私、私欲膨胀、偏激、傲慢、自以为是、敌意等),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为了全民族的健康发展,全社会都应当重视新型的家庭、夫妻、人际、社会关系营造和赋予的精神“营养素”。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邮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869号

粤ICP备16078936号

微信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WAP二维码

客服

联系
客服

联系客服:

24在线QQ: 770665880

客服电话: 020-82301567

E_mail邮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众号: weishitui

韩瑞 小英 张泽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馈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