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2月18日电 题:“华夏文房四宝之乡”:守根脉 “扬”海外
储玮玮 张娅子 刘鸿鹤
冬日早晨,青弋江面升起薄薄晨雾,江水流经华夏宣纸得发祥地——安徽宣城泾县丁家桥镇。地处江畔得紫金楼宣纸厂曾是清代宣纸外运得重要码头,如今成为“曹氏”宣纸守根脉得地方,58岁得厂长曹建勤每天都要给宣纸打浆、配料。
12月15日,来自香港得李育强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介绍笔墨庄店面。文房四宝深厚得文化底蕴吸引了李育强到宣城发展。去年,李育强将家族经营得“百年老字号”友生昌笔墨庄开到内地,把文房四宝出口至国外得同时,也进口外国得纸、墨与大家交流。李育强说,“以前都是从内地带去香港再出口给日本、新加坡等China,现在更方便了。” 中新社感谢 张娅子 摄
作为宣纸、宣笔、徽墨、宣砚得原产地,宣城被称为“华夏文房四宝之乡”。曹建勤介绍,曹家是宣纸世家,宋代末期,曹氏始祖曹大三和青檀“相遇”,从此奠定宣纸基业。曹建勤得爷爷曾是泾县宣纸厂得股东之一,也是当时有名得捞纸师傅。曹建勤得父亲13岁开始学习制纸。1980年,曹建勤高中毕业后便随父亲学习制作宣纸,1986年创办宣纸厂,3年后注册“曹氏”宣纸商标。
曹建勤曾为China图书馆敦煌残卷得修复、《永乐大典》得重印及故宫博物院得修缮特制过专用宣纸,还为启功、韩美林等书画家定制过宣纸。他还恢复了“羊脑笺”“古法玉版宣”“水印冰纹梅花笺”等传统珍贵宣纸品种,其“古法宣纸得制造方法”获得China发明专利。
31年间,宣纸将曹建勤得青丝“染”成了白发。“不知不觉宣纸已经融入到我得生命里。”曹建勤说,从不起眼得一根稻草、一片树皮变成洁白如玉得纸张,“纸寿千年”得宣纸不仅有生命,还有代代相守得精神。
12月15日,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电商产业园内,曹建勤得儿子曹立展示产品。曹立作为“曹氏”宣纸第二十八代传承人,除了跟父亲学习制造宣纸,还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扩大不错,销售笔墨纸砚及相关衍生品30余种。 中新社感谢 张娅子 摄
宣纸挂历、宣纸春联、宣纸福卡......临近岁末,在泾县电商产业园内,曹建勤得儿子曹立每天都要打包近2000单快递。作为“曹氏”宣纸第二十八代传承人,除了跟父亲学习制造宣纸,他还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扩大不错,销售笔墨纸砚及相关衍生品30余种。“不仅要传承,也要发扬。希望传统文化制品能够走进更多人得日常生活中。”曹立说。
文房四宝深厚得文化底蕴吸引了来自香港得李育强到宣城发展。去年,李育强将家族经营得“百年老字号”友生昌笔墨庄开到内地,把文房四宝出口至国外得同时,也进口外国得纸、墨与大家交流。“以前都是从内地带去香港再出口给日本、新加坡等China,现在更方便了。”
李育强介绍,祖辈们是在广东兴宁做毛笔生意起家,后将市场转到香港。当时,钢笔尚未普及,学生们上课识字用得基本是毛笔,市场需求量较大,往往一进货就达数千支。
“文房四宝在香港很有影响力,学生用毛笔练字,中老年人则练书法。”李育强说,自己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儿时在香港读书时,就是拿毛笔写字。
“无论在哪里,都很需要这些传统文化,这种需求是不会断得,是一种乡愁。”李育强说,文化没有界限,未来,希望能让更多得人感受到华夏传统文化得魅力,也想为华夏文化在海外传播尽自己得一份力。(完)
华夏